泽峰资本
在定边县盐湖,遗鸥在空中盘旋,对虾、梭鱼等在水中若隐若现;在广袤的田野上,种粮大户轻点手机屏幕,就能将水肥精准送达每一株玉米的根系;在大棚种植基地里,沙地种植的西瓜喜获丰收,种植户笑开了颜……近日,记者走进榆林市定边县,探秘现代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。
因地制宜盐湖水中海鲜“汇”
7月3日,在定边县盐场堡镇二楼村,陕西津润欣源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尚走进养殖基地,观察水产生长情况。
“左手边的池子养着青蟹梭鱼,右手边是对虾。我们盐湖里的水含有丰年虫,这是一种天然饵料,所以这里的水质非常适合养殖水产。”高尚告诉记者。
2021年,津润欣源水产公司成立,秉持着“要让陕北人吃到自己养的海鲜”的理念,该公司与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团队合作,利用富含钾、钙、镁的盐湖水资源,探索水产养殖。
“养海鲜泽峰资本,先养水。经过探索,我们总结出一套兑水、菌类搭配的技术,成功将高盐度的盐湖水调配成适合海鲜生长的‘人造海水’。”高尚说。
历经4年时间,该公司克服了水分配比、养殖温度、生长周期、营养成分等种种困难后,目前已实现“南美白对虾”“青蟹”等规模量产。今年,津润欣源水产公司投了3000尾来自山东省东营市的梭鱼,进行养殖试验,计划未来实现大规模养殖。
此外,津润欣源水产公司引进了一批陆基圆桶,探索工厂化养殖模式。通过合理控制棚温,该公司实现了养殖活虾全年无间断上市。
“去年我们新建了一座高标准的阳光大棚,打造了18个陆基圆桶养殖池,主要养殖对虾,预计半个月后第一批虾就会上市。”高尚说,依托苏陕协作项目平台,同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等科研院校密切合作,盐湖资源被不断盘活,他对水产养殖信心满满。
智慧赋能粮食增产结硕果
夏日,定边县广袤的田野上生机涌动。在堆子梁镇庙湾村的玉米地里,绿浪翻滚。种粮大户李登云站在田埂上,手指轻点手机屏幕,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就能根据玉米拔节期的需求,通过密布的滴灌带,将水分和养分精准送达每一株作物的根系。
“过去种地靠经验估算,现在是靠科技精算。”李登云感慨,“这套系统就像给庄稼装上了‘定制餐盘’,拔节期要‘喝多少水、补多少肥’,手机一点全搞定。”
定边县堆子梁镇庙湾村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,地势平坦,常年种植玉米1.7万亩以上,平均亩产超1000公斤。近年来,该村建成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,实现2300亩农田的精准滴灌,同时承担着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及各类玉米试验示范的任务。
站在高处俯瞰庙湾村的农田,经过土壤改良的地块里,耐密抗逆的玉米新品种株距均匀,分列整齐。在这片示范田里,科技贯穿了生产全链条。春播时节,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实现厘米级精量播种;生长期,土壤改良技术提升了有机质含量;如今,智能水肥系统正根据拔节期需求精准调控。
去年,李登云的490亩玉米通过这些技术集成,亩均增产超100公斤,节水率达36%。
今年,庙湾村开展了长城沿线风沙灌区玉米品种筛选与评价试验,参试品种29个,包括陕单660、金科玉3306等。“通过试验,我们希望筛选出耐密高产、抗病虫、耐旱等适合本域栽培的优良春播品种。”定边县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钟子君说。
科技助力沙地拔起增收棚
“这棚里的西瓜甜度能达到13度以上,比普通露天种植的高出2到3度,刚上市就被预订走了一半!”6月下旬,在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大棚种植基地,66岁的种植户李志祥一边忙着采摘成熟的西瓜,一边笑得合不拢嘴。
近期,沙场村设施农业大棚西瓜陆续成熟上市,凭借口感清甜、上市早的优势,成了市场上的“香饽饽”。
沙场村是藏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“苦瘠之地”,早年间,这里6.8万亩土地盐碱化严重,900多名村民靠天吃饭。2015年,69座大棚在沙地上拔地而起。十余年间,沙场村从“69座试验棚”发展到“1282座产业棚”,形成产业矩阵,设施农业成为助力当地群众增收的“法宝”。去年,该村人均收入达2.6万余元,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40万元。
近年来,定边县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,通过政策撬动、科技驱动、产业联动,已建设日光温室7030亩,塑料大棚2.43万亩,发展涵盖种苗、蔬菜、水果、食用菌等多品类的设施农业,将“大棚经济”打造成富民强村的“新引擎”。
在定边县三樱智慧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樱桃种植基地,红彤彤的樱桃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采摘。
定边县作为全国日照高值区之一,独特的区位和环境优势,造就了大漠樱桃独特的品质。
“沙地土壤透气性好,利于樱桃根系生长。我们应用了增施有机肥、蜜蜂授粉等技术措施,利用温湿双控技术让棚内温度控制在20至25摄氏度泽峰资本,湿度保持在40%左右,让外地樱桃在定边‘安家落户’。”定边县三樱智慧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顾问赵艺程介绍,该公司今年对樱桃树进行了矮化嫁接处理,预测亩产将突破千斤。
天牛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