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宝牛E配
八十载春秋悄然更迭,岁月的浪潮拍击着历史的堤岸,却冲不淡记忆深处那抹血色的荣光。当日寇的铁蹄踏破长城内外,怀柔万千儿女以胸膛为盾、以信念为矛,在抗击外敌的碑文上镌刻下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,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铸就起永不坍塌的精神丰碑。
今日起,区融媒体中心推出10集融媒体报道——“我们的1945”,探访那些承载着历史沧桑的红色遗址,解读砖石缝隙间凝结的精神密码;与历经风雨的抗战老兵及后人促膝长谈,倾听沉淀在岁月里的炽热往事……各路记者用笔触与镜头,重现那段被岁月尘封的烽火岁月,唤醒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。
“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……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,永不叛党。”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九渡河镇庙上村党支部纪念馆前,庙城社区正开展主题党日活动,16名共产党员整齐列队,举起右拳庄严宣誓。当最后一句誓词落下,那些被战火淬炼的红色记忆,在摇曳的栗花间渐渐清晰。
素衣播火种 山洞筑堡垒1940年1月,冀热察挺进军的脚步声打破了沉寂,昌延联合县二区区委书记高万章,以教书先生的身份来到了现在的庙上村所在地。当时的庙上村,交通闭塞,信息不畅,村民们长期遭受封建地主剥削和日寇压迫,生活困苦不堪。
“高万章来了以后我们村才有了希望。那会儿我就想,大了以后也要像高万章一样,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,如今自己已经是入党60年的老党员了。”庙上村83岁老党员鲍朝云回忆起高万章,仍难掩激动。
半年内,高万章秘密发展了王起田、齐利田、王起立、韩存稳和韩存好5名党员。当年10月,在庙上村凤凰坨大石堂山洞里,5名党员在高万章的带领下再次郑重宣誓,怀柔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基层党支部就此成立。
第一党支部的诞生如一颗红色“火种”,点燃了星星之火,长城内外相继建立起党支部宝牛E配,渐成燎原之势。两年多的时间,怀九河流域9个村建立起了党支部,这些党支部就像一把把尖刀插进敌人的心脏。在以后的几年里,上王峪、下王峪、峪沟、北宅、交界河、枣树林、柏崖厂、喇叭沟门、长哨营等地先后建立党组织。到1945年底,怀柔长城内外70多个村庄共发展党员578名,38个行政村共建51个基层党支部。
铁骨抗敌寇 丹心守誓言循着韩存好之子韩秀文的脚步,记者来到当年党支部成立的山洞。“这里每一块石头都听过党的密语。”韩秀文介绍道,高万章平时就坐在靠里的这块石头上,其他人就围着他坐,听他传达会议精神。随后,韩秀文又带记者来到了当年村民为八路军藏粮的山洞。他抚摸着洞壁,声音带着些许哽咽:“那会儿老百姓日子苦,吃不上饭,但大伙宁肯吃糠咽菜啃树皮,都没动过一粒军粮。”
革命的道路上荆棘密布,日军曾四次到村子里进行扫荡。作为党支部宣传委员,韩存好白天被迫给日本人修路、架电线,晚上就和日本人打游击,秘密地进行破坏,为革命事业做贡献。庙上村的村民们和党员也拧成了一股绳,为八路军做好后勤工作,其间庙上村储存的军粮没少一粒,子弹没缺一颗,来往村里的共产党、八路军没有一人在村里被捕或遇难。
“我父亲那会真是死里逃生。他被敌人逮捕后,被吊起来打得血肉模糊,打晕后再用凉水泼醒接着拷打,折磨了一个星期,他硬是咬着牙不承认是共产党员,也没有招出一个共产党员和八路军。”提起父亲,韩秀文不禁红了眼眶,后来父亲被抬回家半年多才能下炕,身上的伤跟了他一辈子,可他说从不后悔成为一名共产党员。他活着的时候经常给我讲抗战时候的事,连哭带说能讲半个小时。
在庙上村,这样的抗战英雄不止韩存好一人:面对刺刀怒目而视的宋普臣、巧施妙计迷惑伪军的孙久存、为掩护伤员献出口粮的王李氏……革命的红色“火种”在生命的光辉下越燃越旺。
旧址承薪火 山乡焕新颜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,红色的传承生生不息。1994年,庙上村党支部旧址被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;2006年,怀柔第一党支部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,先后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,后又在2012年进行了扩建改造。直至2021年,庙上村党支部旧址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。
纪念馆内,参观的人群正随着讲解员的步伐缓缓移动,其中不乏未成年的少儿。展柜中央,记述高万章革命事迹的报纸早已泛黄,锈迹斑驳的刺刀是对侵略者暴行的无声控诉,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,就在馆内讲解员的讲述下鲜活地呈现在市民眼前。孩子们紧握家长的手,目光中写满了崇敬。
“特别荣幸能来到庙上村党支部,看到这些革命文物,我仿佛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。”皇城根小学昌平学校教师林如月难掩内心的激动,“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生活宝牛E配,我们应该坚守初心、持续奋斗。”
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员工张晶晶也是带着孩子来参观的,她说:“公司组织这次参观学习活动时特意让我们带上孩子,就是想让孩子们在这里接受红色教育,感受先辈们的革命精神。”
纪念馆讲解员徐燕介绍:“这里每天都有好几批人来参观。去年,我们一共接待了571个单位,大概2万人。今年四月份到现在,已经接待了160个单位,接待人数超6000人次。”据不完全统计,2006年至今,纪念馆共接待来自北京以及河北、山东等地市民30万人次。
先辈们的精神感召着无数党员干部群众走进这里,红色旅游热潮在此悄然涌动,不少村民家都开了民俗院。枕水听泉民俗餐厅负责人孙仕晴高兴地说:“现在有了红色基地,来的人就多了,吃饭住宿的都有,一年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收入,日子也越过越好。”
火种映红故土,精神传遍四方。凝视着党支部旧址古朴的灰瓦,村党支部书记王淑正的眼神里饱含着对历史的深切敬意:“作为怀柔第一党支部的诞生地,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凝结着革命先辈的热血与信仰,激励着一代代村民艰苦奋斗。我们要铭记先辈的事迹,讲好红色故事,让更多人通过第一党支部的故事,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。”
记者手记
连日阴雨,前往怀柔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之地与藏粮处的山路泥泞不堪、崎岖难行,不少地段无路可循,只能手脚并用艰难攀爬。来到党支部成立之地时,恍惚间,我仿佛看到革命先辈在此庄严宣誓,为实现理想慷慨激昂的模样。脑海中更浮现出八路军战士们在泥泞山路上与敌人周旋,村民们不顾安危传递情报、守护军粮的感人画面。
今日的和平与繁荣,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。他们不惧艰难险阻,在困境中开辟希望之路。传承红色精神,不仅要铭记历史,更要汲取前行力量,让这份精神火种照亮我们奋进的征程。
雨还在下,可心中的敬意却愈发炽热。这场雨,让我与历史的距离更近了一步,也让我深刻明白,红色精神历经风雨淬炼,必将代代传承、永不褪色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记者:张德荣 张鹏
编辑、排版:张祎璠
作者:北京怀柔官方发布
天牛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